随着我国新冠疫情逐渐进入平稳期及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群众对疫苗的认可程度、接种意愿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接种疫苗时,群众却容易陷入以下四大误区,导致对疫苗接种认识出现“偏差”。
今天疾控小卫就和大家聊聊
四大常见误区
儿童只要接种免疫规划内疫苗就足够了?
只需要免费接种国家规定的免疫规划疫苗就可以了,至于自费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就不必要接种了,其实不然。
免疫规划疫苗与非免疫规划疫苗的区分不是仅仅依据疾病的轻重缓急,还与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疾病流行情况相关。两者的区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变为免疫规划疫苗。如儿童接种的甲肝减毒活疫苗、麻腮风减毒活疫苗就是从非免疫规划疫苗转为免疫规划疫苗。
因此,有条件的家长在免疫规划疫苗的基础上可以自费选择更多种类的疫苗,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多接种,多保护,”为宝宝下一份全面的“免疫”保单。接种过疫苗就能预防%不生病?
打了某个疫苗就可以完全预防同类传染病的发生,如打了流感疫苗就不会得流感,其实不然。
接种疫苗不是预防疾病%金钟罩。没有哪一种疫苗的保护率是%,大多数疫苗保护率在85%-95%左右。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免疫成功。
部分疫苗如23价肺炎疫苗主要预防23种血清型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而引起肺炎的病原体除了细菌外,还有病毒、支原体等等。但肺炎链球菌不仅是小儿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肺炎死亡的重要病原,所以还是建议家长有条件时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EV71病毒疫苗(家长们俗称的手足口病疫苗)针对的只是引起手足口病的将近70种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但EV71病毒是引发大多数手足口病的元凶之一,还易引起重症手足口导致死亡。
不良反应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打疫苗会出现各种反应,相比较预防疾病,打疫苗的危险性更大,其实不然。
大家千万不能因为疫苗的不良反应而“因噎废食”。相对于人体来说,疫苗属于外源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由于疫苗所含有的物质及人体体质差异,可能会出现一定概率的不良反应。但大多数疫苗的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酸痛、轻微发热等,是短暂而且是临时的,这些不良反应有的会自动消失。一些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非常低。
成年人抵抗力强,不需要接种疫苗?
小朋友打疫苗就好了,成人年轻力壮的不需要打疫苗,其实不然。
只要体内没有产生相应抗体,任何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到传染病的威胁。成年人由于与社会交流及接触频繁,感染的机率更大,成年人又是社会及家庭的支柱,感染后产生的危害更大。早预防、早受益,尤其是一些高危人群,如医务工作者、导游、警察等应当接种相应疫苗,预防疾病。
4月25日是全国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从新生婴儿到耄耋老者,都有相应的疫苗提供健康保护,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积极接种疫苗吧!
供稿:免规科谢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