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由于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引起的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重症肺炎,或者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小儿肺炎如治疗不彻底,则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
对于婴儿和小于2岁的儿童,肺炎更有可能由病毒引起;对于大于5岁的儿童,肺炎更有可能由细菌或不典型病原体引起;但有时候可能出现混合感染的情况。
儿童为什么易得肺炎?肺炎是全世界儿童因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影响所有地方的儿童和家庭。这主要是由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儿童幼小,肺组织发育不够健全
免疫功能低下
如果气候突变,室内居住条件不佳,通风不良,则空气中致病微生物就会增多,容易发生肺炎。
肺炎的表现高烧不退
普通感冒多数情况下发烧持续时间较短,退烧药使用后体温可以降下来,但是肺炎常有反复高烧,持续3天以上,退热药使用效果不明显或者暂时退热后很快再烧起来。所以不是“发烧把肺烧坏了”,而是“肺坏了引起反复发烧”。
咳嗽明显,呼吸加快
肺炎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咳嗽,夜间也有咳醒,难以入睡。家长会发现孩子的呼吸比平常加快,甚至有喘憋的表现。
精神状态不佳
肺炎患儿常有哭闹不止、难以安抚或者夜间无法睡熟、易惊醒表现,严重时则有精神不佳、萎靡甚至嗜睡表现,此时家长一定需高度警惕。
进食明显减少
肺炎常会引起孩子食欲明显下降,甚至连水也不愿意喝,若逼迫进食后容易出现呕吐情况。对于小婴儿来说,这可能是最先被父母观察到的表现。
常见的误区许多家长对小儿肺炎的认识存在误区,最常见的是以下五种:
误区一:宝宝没有发热,就不是肺炎
并不是所有肺炎患儿都会发热,如冬春季的流行性肺炎、衣原体、支原体性肺炎可无发热或低热现象。尤其是新生儿若患有肺炎,有可能会既没有咳嗽也没有体温升高的症状,父母千万不可忽视。
误区二:抗生素静脉输液是最佳的选择
虽然多数肺炎是由细菌引起的,但也有不少肺炎是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甚至由过敏引起。滥用抗生素类药物,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容易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正确的做法是听从医生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物。
误区三:治了2天了一点起色都没有,应该换一种药物
其实有些治疗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起效要有一定的时间。原则上,如果病情没有恶化,建议配合医生坚持用药3天,再评价疗效,频繁换药不利于疾病控制。
误区四:抗生素副作用大,如果孩子不再发烧,咳嗽也好转了就停掉。
需用多长时间抗生素,应根据病情、病原、个体情况而定,一定要听从医生指导,忌不规则用药,用用停停会造成耐药,从而导致迁延性或慢性肺炎。
误区五:关窗捂被,担心小儿受凉
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可减少空气中的致病细菌,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因此应该勤开窗户通风。患儿的衣物被褥不要太厚,过热会使患儿烦躁,导致呼吸急促,加重呼吸困难。
肺炎的防治得了肺炎不仅孩子需要吃药扎针挂水痛苦难熬,家长更是心急如焚,同时不菲的住院费用对于家庭而言也是一笔负担,所以我们要“防肺炎于未然”,有一些措施是可以做的:
按时接种肺炎疫苗
预防疫苗接种是预防肺炎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已上市的疫苗为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也就是俗称的肺炎23价(PPV23)和肺炎13价(PCV13)疫苗。
PCV13适用于6周龄至15月龄婴幼儿,全程3+1剂次。
PPV23只能用于2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和老人接种,一般只需接种1剂次。
母乳喂养
越小年龄越易感染肺炎,而母乳含有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能够抑制病原体繁殖,促进婴儿自身免疫功能的成熟。提倡母乳喂养,能够减少小年龄肺炎的发生。
勤洗手,多通风
勤洗手能够有效降低病原传播,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
适当的打开门窗,保证居室内空气流通也非常重要,可以减少细菌和病毒在封闭的空间中的传播。
减少吸烟,改善室内空气环境。
避免接触
少到人口密集和通风条件差的场合,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减少交叉感染。家人有相应症状时,应注意与孩子隔开,二胎家庭也要做好小婴儿的防护。
适当运动
适当的户外活动,合理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孩子自身抵抗力。
控制基础疾病
如果有孩子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疾病等慢性基础疾病,会增加肺炎发生的可能,所以应规律随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